close


胎房貸是什麼意思站在高起點上的新跨越 ——我省夏糧喜獲 十連增述評

3186.1萬噸!又是一次奮力的跨越,我省夏糧產量穩穩站在瞭新的制高點。面對耕地資源有限的現實,站在夏糧連續“九連增”的高起點上,這成績令人振奮的同時,更感來之不易。回顧今年夏糧生產的歷程,全省各地以領導方式轉變不斷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農業科技釋放出巨大能量,防災減災“築起”強大防護網絡,現代農業理念讓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芝麻開花步步高”……新型農業現代化的堅實步履,為全省夏糧“十連增”找到瞭有力的註腳。科技力量“撬動”糧食高產2011年,我國農業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僅為53.5%,低於世界發達國傢20%左右。促進糧食增產,前提和基礎是穩定面積,根本出路在於提高單產。而高產創建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今年初,中央“一號文件”和省委“一號文件”同時鎖定“農業科技”,意義深遠。良種是基礎。滎陽市廣武鎮蘇寨村村民蘇吉全對這句話感受最深:“麥子收成好,品質好,根本不愁賣。”讓蘇吉全放心的麥種是省農科院培育的鄭麥9023。這個品種的重要特性就是抗病性強、穩產。該院專傢告訴記者,今年小麥赤黴病發病嚴重,但鄭麥9023抗病性強,幾乎沒有受到赤黴病影響,產量十分穩定。“剛開始推廣這個品種時,大夥都不太相信。現在都服瞭。”在永城市,今年的小麥生產是近幾年最好的一年。除瞭“政策好,天幫忙”外,良種是決定因素。今年該市主推的周麥16、周麥22、矮抗58、豫教5號等優良小麥,覆蓋面積達90%以上,為穩產高產打下瞭良好的基礎。良田是關鍵。“要不是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現在的產量想都不敢想。”西平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周廣有感慨地說。原本平均畝產不到400公斤的麥田,在實施“糧食增產科技支撐行動計劃”後,今年百畝方測產結果已達到605.4公斤畝。周廣有所說的“糧食增產科技支撐行動計劃”是我省在全國率先啟動的一項旨在為糧食增產提供的專項農技服務。該計劃依靠省農科院、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河南農業大學的專傢教授組成的強大科技智囊團,在我省30個縣(市)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實施。通過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的建設,讓各項目區有瞭更高的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使良種普及率達到100%,農業科技對農業生產貢獻率達到55%以上,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良法是“助推器”。“過去是"莊稼活兒不用學,人傢咋著咱咋著",現在,深耕、播種、冬灌、施肥、測土配方、防病防蟲,這裡頭技術可多瞭。俺的農技指導員會直接到田間地頭來指導。”在延津縣司寨鄉范莊村,村民王學富這樣告訴記者。把農業技術講給農民聽、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今年以來,全省組織1.3萬多名農業科技人員,以夏糧生產技術指導培訓和工作督導為重點,開展科技進村、入戶、到田活動。截至目前,累計入戶指導36.7萬人次,培訓農民689.2萬人次,徹底打穿瞭農業實用技術到不瞭田間地頭的“棚架”,打通瞭農業技術“最後一公裡”。“農業科技的廣泛運用,立體化、全方位的科技服務保證,成為撬動糧食高產的支撐力量。”總結夏糧“十連增”的原因時,省農業廳副廳長魏蒙關這樣分析道。防災減災“築牢”保護網絡沒有大澇大旱,今年,我省夏糧生產遭遇另一道“坎”。今年3月初,我省植保部門就發出小麥中後期重大病蟲害發生趨勢預報,認為今年春季氣候條件對病蟲發生較適宜,全省小麥中後期病蟲害總體偏重。減損也是增產。經過夏糧“九連增”,應對各種自然災害,我省已經摸索出瞭一套包括“一噴三防”、澆防凍水、麥田鎮壓、土地深松等在內的防災減災體系。因此,預警發出後,防治方案很快出臺瞭。除瞭中央財政今年首次安排3.99億元專項資金,對河南省小麥實施“一噴三防”給予補助外,我省專門下發《關於小麥“一噴三防”技術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找準最佳時機,科學配方,統一噴防,利用現有植保、農機等合作組織,整鄉整村推進,確保“一噴三防”效果。及時的監測預警,有力的防范措施,凸顯瞭我省防災減災的快速反應。一場夏糧“保衛戰”在全省打響。5月,正是小麥抽穗揚花的季節,全省萬名農業科技人員奔赴田間,指導農民“一噴三防”。洛陽市40個小麥綜合防控示范區全部采取瞭統一防治;許昌縣結合科技包村活動,全縣包村科技人員入村到戶,20萬份小麥一噴三防明白紙,逐一發放到群眾手中。“今年病蟲害特別厲害。那些沒做統一噴防的農戶,每畝至少要減產200斤。”今年“三夏”期間,這是記者聽到最多的話語。實踐證明,在小麥中後期大面積實施“一噴三防”,能夠防病蟲、防幹熱風、防早衰,實現保大穗、增粒重。來自省農業廳植保站統計,全省實施小麥“一噴三防”的地塊比不噴施的地塊,平均可增產10%以上。現代農業“推開”豐收之門18天,15萬臺收割機,機收小麥7818萬畝,機收率達97.6%……這一連串的數字,反映的不僅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勞身影正在被快捷、高效的農業機械所取代,還悄然折射出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種地每年能凈賺一百多萬元?也許有人認為這是天方夜譚。但西華縣西華營鄉常武營村農民蓋會章做到瞭。經過土地流轉,他承包瞭5000畝地,通過對糧食生產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植保服務、統一農技培訓,土地產出率大幅提升,去年糧食總產量560多萬斤,純收入150多萬元。雖然今年的最終收入還沒有出來,但蓋會章樂呵呵地說:“隻會比去年好。”來自有關部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我省農村傢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到1982萬畝,比上一年增長50.9%。專傢指出,隨著新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新型農村社區猶如“雨後春筍”般在全省各地出現,全省土地流轉將進入一個加速期。“三夏”期間,走在麥浪翻滾的中原大地,處處可見“三夏”大忙人不忙的景象。在滎陽市崔廟鎮鄭莊社區,農民搬入新社區居住,土地流轉給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來打理,借助現代大型機械農具,十來個人,兩天時間就收完瞭一千多畝麥子。土地加速流轉,使農業生產脫離一傢一戶、小規模生產的“樊籬”,打破種糧比較效益低的“怪圈”,將現代農業生產方式引入中原沃土。成片的土地為大型機械化作業提供瞭條件,生產效率大為提高。目前,全省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達到71.8%,農機總動力突破1億千瓦,農機對糧食生產的貢獻率不斷提高。可以說,我省農業生產方式已經跨入機械化的新時代。在全省農機規模最大的農機合作社浚縣王莊鎮鶴飛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的“車庫”裡,大型拖拉機、深松機、施肥機等應有盡有。700多臺(套)機械可滿足4萬畝機耕、5萬畝機播、8萬畝秸稈還田、13萬畝機收作業。機械化精量播種技術,秸稈還田、免耕播種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新技術,機械化收獲等各種新機械、新技術的運用,讓合作社的村民王金早早就斷定:“今年肯定又是一個豐收年。”廣袤的田野上,農業機械化不但很大程度解決瞭“誰來種田”的問題,還解決瞭“如何種好田”的問題,已經成為糧食豐收的重要保障。天道酬勤。相對於傳統農業,現代農業生產方式正在為我省農業發展帶來脫胎換骨的變化。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種子已經播灑在希望的沃土,必將長成參天大樹。(記者陳 茁胡心潔)

新聞來源http://news.hex各家銀行房貸利率比較2016信貸年息un.com/2012-07-19/143740499.html

銀行軍公教貸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ey2ui86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